1987年生於台北,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畢業。在大學時期接受建築與藝術教育。創作核心由建築現象為出發,以鉛筆製圖作為工具,連結場所與身體符號,衍生出各種環境象徵,經由這些環境中的矛盾與超現實,試圖表達當代離散氛圍中的人類場所。
林希羽說: 我想給孩子一個禮物,一起做一個大作品,希望在過程中一起體驗試探,突破,技巧與勇氣。大尺度的創作,像是一種工具,帶領創作者看到不同的視野。
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學系,齊小育的藝術教學課程規劃,以平面視覺藝術為主,介紹不同的創作方式,讓學生對於平面視覺藝術有更多元的認識。
齊小育觀察到,孩子的世界已學會比較,也習慣被大人否定。當他們說起天馬行空的想法時,我喜歡告訴孩子「你的想法我很喜歡!」
畢業於台南藝術大學材質創作與設計系,出生於台北,因為親人在池上開店,畢業後走上手工藝之路,在池上落腳,開了一間自己的店。她認為藝術課程除了認識運用不同的材質創作,發展不同的可能性,也應該有寄託情緒的能力。
潘韋如:「拿到一個新的材料可以怎麼使用?藝術除了認識運用不同的材質創作,發展不同的可能性,也應該有寄託情緒的能力。」
畢業於復興商工美術科、文化大學美術系。高中時開始參與兒童美術,希望引導孩子發現生活中的美,感受其中色彩、形狀、線條等至自己與他人、環境之間的關係或連結,使孩子能透過美的視角,對自身的生活擁有不同看法,和更寬廣的視野。
余沛宜說:孩子作為我的老師,從課程發想到實踐,在孩子的創作過程裡我總是看到許多驚喜,想法、色彩、形狀、線條等等,我刺激他們發想,他們也用作品刺激我的感受與想法。
畢業於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就學期間參與日本、丹麥建築事務所之實習,過去任職於Jr. Gang Architectural Lab之專案執行,擁有豐富建築相關工作營與實務策展經歷。
於池上自109學年第一學期起駐校迄今,駐校學校包含大坡國小、萬安國小及振興分校。引導孩子們認識探索創作形式及媒材,建構創作的基本要素概念,練習發表,為自己的作品說故事,累積藝術基礎,支援無限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