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抱歉!Internet Explorer已經停止服務,您可使用Microsoft Edge,建議您安裝Google Chrome瀏覽器

最新消息

《土地.流雲—藝術駐村十年有成典藏展》,完整策展論述
2025/08/08

土地.流雲——藝術駐村十年有成典藏展:完整策展論述

文╱倪又安

一、池上風土的涵容之力

二○一四年起,台灣好基金會正式發起打造「池上藝術村」,於是結合關心地方文化發展的各種資源,透過老屋整建,分別成立了大埔工作室以及龍仔尾工作室這兩處專屬駐村空間,以吸納藝術家於池上生活與創作。至二○二四年底為止,共計有四十八位藝術家受邀並完成駐村;其中,除首位藝術家、同時也是駐村計畫總顧問的蔣勳進駐時間達一年半,其餘基本以一個月的長度為原則。「池上藝術村」的重要精神特色,是給予藝術家極大的自由,在一個月內,藝術家無須事先準備駐村計畫書與進度表,沒有「依期限完成」的壓力,當然也不用提交所謂的「結案報告」,甚至他們創作的作品,內容也不必然要與池上相關。藝術家唯一要履行的「義務」,是駐村之後捐贈一件作品給基金會典藏,作為對池上、對這段似乎是從繁雜塵俗中抽離出來的鄉居歲月的回饋。

這種涵容且鬆弛感十足的駐村模式,似乎隱含著一種處處講究效率與目標的都會文明所缺乏的自信,而此自信,來自對池上這片土地的厚實能量的信任。四十八位藝術家中,除了池上鳳珠與劉永仁原籍池上(但也早已離開故鄉很久),其餘皆外地來的人。他們依序在池上生活一段時間,就像被放置在某種風土中受到浸潤,生命的節奏或內質終究慢慢會有所轉化,哪怕是在駐村結束後未來的某個時刻,又有何妨?曾參與池上駐村計畫的藝術家中,石晉華應該算是當代性與觀念性最鮮明的其中一位,他在「駐村心得」中說道:「稻田、陽光、風、鳥鳴、水聲把我緊繃壓抑的身心洗滌了好幾遍。站在龍仔尾門口,走幾步路,可以沒有理由的快樂起來,感覺到幸福。我覺得這會影響我未來的創作。現在就是放鬆,它們會留在心識中,將來該出來的時候就出來了……」石晉華明確意識到,池上喚醒了他的感受。面對眼前景物如此安好,天地這般廣闊,他寧願放下觀念藝術的結構框架,重新當回一名老實的畫家。此一細膩的繪畫性甦醒經驗,勢將凝結為超越表象題材的藝術語言,至於何時凝結?他一點也不急。當代藝術產業時刻滾動的效率巨輪在池上消風了,池上讓石晉華消除疲憊,撫平身心,用屬於石晉華的節奏活回自己,重新快樂地面對創作這件事。

另外像林義隆,早在就讀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時,便以帶有奇幻童話色彩的凹版畫著稱,他的蝕刻技法十分細緻,往往在盈尺的畫幅間,交代出極為繁複而華麗的幻想世界。他如此記述在龍仔尾的日子:「這裡的一切有著既緩慢又瞬變的奇異時間感。在這生活的每一天,都覺得時間過得非常緩慢。早上六點半起床餵著總是很準時不吵不鬧的小慢與大橘,牠們是我駐村期間陪伴我的可愛貓貓。所處的縱谷則是每一秒都是新的面貌。藍天不斷流動的雲,到了黃昏變成有著粉紫粉橘粉黃的新畫布。」儘管林義隆並未直接在創作中描寫池上,但他對池上天與地的觀察,讓他優遊在平素難及的廣闊空間感之中,也刺激他突破尺幅限制,於池上畫出迄今為止最大的作品。

試問,難道非得到池上鄉間才能親近天地與風土?難道都市的天際就沒有無盡的變化?應該不是的,無常世界永遠在變,但在現實中奔波打滾的忙亂情緒,遮蓋了絕大多數人觀察的眼睛與心。若只看石晉華、林義隆或吳耿禎、曾建穎等幾位藝術家留給基金會的作品,可能很難直接辨認出池上的某景某物,但他們都因為池上而產生某種生命「醒轉」,抑或創作初衷、新鮮感與生命力的復歸。這是重點!池上駐村計畫正似杜甫形容春雨之「潤物細無聲」,大埔與龍仔尾兩間工作室,加上地方所提供的風土的無形框架,共構出一方遠比有形的人為限制更具穿透力的涵容之所。在池上,風再怎麼吹,都會被中央山脈與海岸山脈包覆、吸納,藝術家的生活、感知與創作實踐,亦是如此。

二、客居如流雲

「土地.流雲」這一展覽名稱,是由眼前偶然乍現的「春畝映流雲,低雲如白練」這樣詠景的詩句轉化而來。春節前後一段時間,在稻田準備耕種前,池上農民常常會開著大型的翻土機把深褐色的土壤翻過一遍,翻過的土不會很平整,而是有著類似齒輪的痕跡,造成凸起與凹陷。有時土塊或泥濘中還留下東倒西歪的枯草與青草,在風中搖晃著細細的身形,儘管不久插秧後它們都會沉於泥水,但當下似仍訴說著生命力的頑強。陷下去的田地,一陣雨,便形成各種形狀不規則的大小水窪,有深有淺。雨停了,天或陰或晴,水面時而清澈如鏡。若站在田埂,望向春畝上農民與大自然一同完成的起伏與線條,看似單調卻豐富的色彩對比,亂中有序的莫名規律,讓人覺得那既是抽象的卻又極其寫實,而深刻的寫實往往在極專注的觀察中,體現出驚人的抽象性。如若大膽步入田中,難免鞋子與褲管會沾滿爛泥,低下頭觀察腳邊濕軟的泥土與水窪,便會看到水鏡映照出天空的雲彩,有時低空漂移的連綿流雲就像美麗的純白絲帶;常常自己的臉也浮現其中,但因為天是亮的,逆光之下,面容不會那麼清楚。

池上予人的感受,從大的自然整體可具體形象化,如中央山脈帶有靜默意味的深邃、雄厚,海岸山脈連綿不斷的皺褶,兩山間視線不被阻隔的土地的遼闊,風吹過稻田所形成的浪海與潮聲,還有縱谷上方變幻無窮的捲雲、團雲乃至火燒雲……,上述公認的「美景」或許具通俗性,但唯有置身現場,才真正理解其能量之大並由衷嘆服。多位駐村藝術家便由此點著手,如林銓居、李賢文、陳俊華、鍾舜文、翁明崖、李屏宜等,他們刻畫的都是具體的山與田,有一定的地點辨識度,儘管有的偏向忠實的現場寫生,另有些則試圖將風景作個人意象化的變奏,但本質都是藉再現(以至表現)這種最直接有力的方式與池上對話。另外,鹿向夷、蔡育田、劉永仁、牛俊強、劉致宏、黃璟、洪宇蕎、鄭農軒等,則以半具象或抽象的語言詮釋池上,這有可能與他們自身擅長的創作手法有關,但同時一些觀察對象如山嵐、雲團、池水、稻田,它們本身的線條、質感與結構,已提供高度抽象性的養分。這裡將上述兩種類型,分別命名為「寫真景」以及「化流形」,它們可以放在一個大的對照脈絡中合觀,讓人體會並思考從觀看進而演繹出視覺語言光譜的經典繪畫性課題。值得一提的是,「寫真景」中的林銓居與李賢文,都是寫生感較鮮明兼而融合傳統筆墨語言的藝術家。因為駐村,他們都大量畫過池上,又因熱愛余承堯的山水,兩人還一同結伴走訪余老的家鄉福建永春。如果日後有機會將他們筆下累積的池上與永春畫作並置呈現,則應該頗為精彩。「化流形」裡面的鄭農軒,近年來從中世紀及文藝復興早期繪畫的敘事性與裝飾性獲得大量養分,風格華美而繁複,但他留給池上的〈有時通透有時堅定〉,卻以近乎白描的筆調畫天空中的雲團,一筆一筆不做修飾的短線條,清晰交代出他所理解的雲的結構與節奏,如果不是池上環境的刺激,很難想像他會畫得那麼直接,這也是池上駐村計畫觸發了創作者可能性的實例。

再談細微處的池上,那些所謂會讓人靜下來、慢下來的角落,如龍仔尾田邊一間用鮮豔油漆寫上對聯的小土地公廟,大坡池池畔一排不知是否修剪過的、似托著天空的樹木,街邊肥厚的熱帶仙人掌,鐵道旁旺盛生長的雜草地,還有許多旅人都會光顧的環境很是溫馨的田味家(客家甜湯店)、舒食男孩(素食餐廳)、多力米故事館,有文青氣息的幾家小咖啡廳、池上書局……,這些無數不那麼起眼的「局部」,共同匯聚在美麗的稻米之鄉,形成一種豐饒、閒適又溫潤的人文底蘊,讓池上成為台灣獨一無二的一處「鄉下」。當然,許多駐村藝術家也各自發現屬於他們的局部,如葉海地取材自玉清宮廟宇建築裝飾的神獸並加以變化,吳曉菁畫出龍仔尾工作室廚房磁磚牆面的小花方格紋,綦宗涵描寫明亮溫暖的陽光灑落在大浦工作室的中庭前,張蒼松以紀實攝影的手法拍下農民勞動後蘸滿淤泥的雙手及雙腳,簡翊洪則在夜讀時意識到四壁上壁虎們的存在與伴讀。對每位藝術家來說,他們對池上的大景、全景也一定有所體會,但創作上選擇的是擷取片段與角落,並加以觀照,以小中現大來涵蓋整體,所以這裡用「靜觀一隅」形容此類型。最後,也有一部分藝術家,例如劉文瑄、石晉華、彭賢祥、林義隆、吳耿禎、曾建穎、王玫玲等,至少就捐贈作品來看,並非以直接一眼可認明的題材、內容及視覺形式,表現出與在地的關係。他們更像是享受駐村生活,然後用這份難得的自適,延續個人原有創作脈絡,讓池上的氣息自行生發、包覆作品,如此可稱之為「兀自低吟」。

上述兩類藝術家,是以一種更為向內的隱微方式,流露出他們的池上經驗與感情。放在「兀自低吟」這一脈絡中的孫福昇,是駐村藝術家中唯一的陶藝家,他對實用器造形的掌握極為純熟,線條均衡而典雅,且擅長透過釉藥與落灰結合的柴燒技法,表現出釉色幽微的變化。儘管他的駐村創作延續以往風格,但他為了「燒出池上的感覺」,竟然從台北運了一卡車的耐火磚與相關材料,直接在池上搭起一座柴窯就地燒製,如此苦幹的在地創作精神值得銘記。孫福昇最終完成的〈池上.印象〉茶具組,包含茶壺、茶倉、茶海、茶杯與茶盤,其中茶盤巧妙融入雲團漂浮的形象,呈現以「底」對應池上之天的巧思。

這些年來,池上的自然與人文,如沃土般源源不斷供給「池上藝術村」駐村計畫養分。許多藝術家到來、停駐,帶著或隱或顯的轉變,然後離開。相對於池上的穩定,外來的藝術家們即似連續而形態不定的流雲,反饋出來的面貌與內容自變化多端,正如晴空下春畝映流雲的水面。作為他鄉之客,他們與池上相逢,受到豐足的精神款待,一邊創作也一邊好好充飽了電。不少人日後一再重返留宿,那是因為太愛這片獨一無二的土地,太懷念池上的生活。他們對池上已沉澱出人親土親的心靈故鄉之情,而一個駐村計畫能創造如此的「精神效益」,本身就是傳奇!

三、結語

以十年為單位進行策展,作為階段性的成果總結,48位藝術家留給池上的作品,橫跨不同的媒材、表現形式與主題內容,具有各自與池上的共振頻率與親切記憶,對於台灣地方文化的積澱而言,是極為多元且無以替代的範例。這次的「土地.流雲——藝術駐村十年有成典藏展」,便是藉由對駐村典藏作品的再次整理、分類與解讀,完整呈現「十年有成」的豐厚成果,最終彰顯池上地方與「台灣好基金會」共築共榮共好的文化理想之美。

 

《土地.流雲—藝術駐村十年有成典藏展》

展期:2025/04/11(五)-2025/09/07(日)

地點:池上穀倉藝術館

電話:089-862-089

開館時間:10:30-17:30 (週一、週二休館)

策展人/倪又安

參展藝術家/(依駐村年分排序)

林銓居丶連明仁丶葉海地丶鍾舜文丶簡翊洪丶張蒼松丶鹿向夷丶池上鳳珠丶陳俊華丶蔡鎮澤丶吳耿禎丶劉文瑄丶范思琪丶吳曉菁丶馬克·尼爾森丶牛俊強丶葉仁焜丶王新蓮丶李屏宜丶張宏彬丶曾建穎丶劉振祥丶彭賢祥丶劉永仁丶蔡育田丶林柏樑丶李賢文丶石晉華丶綦宗涵丶劉致宏丶林義隆丶黃璟丶阮璽丶陳睿淵丶徐明豐丶黃青木丶張家荣丶翁明崖丶羅宇成丶洪宇蕎丶鄭農軒丶周代焌丶孫福昇丶陳又伃丶王玫玲丶吳冠德丶林秦華

主辦單位/ 台灣好基金會

贊助單位/ 富邦文教基金會

#台灣好從鄉鎮開始

#台灣好基金會x池上穀倉藝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