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林穎宣 編輯 /林穎宣 核稿 /游千慧
2016年,他以小時候成長的艋舺街頭為背景,推出舞作《十三聲》,和音樂人林強合作,透過民俗歌謠、表演者姿態,或歌舞或狂吼甚至是唸著咒語,以肢體的舞動表現台北民間風景的文化能量。在2021台東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鄭宗龍特別將《十三聲》這部來自台北街頭從未走出劇場的作品,帶到廣大的金黃稻田中,並且透過和流行音樂製作人陳鎮川的跨界合作,舞出屬於台東在地的「十三聲」。
台東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一期一會的最美時節
被許多人喻為台灣最有「氣質」的小鎮,池上一望無際的稻田和大山,沉穩而且安定。今年邁入第十三屆的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更已成為台灣最經典的文化和自然風景,甚至讓紐約時報以半版刊登。面對疫情考驗,所有團隊和志工終於盼到一年最期待的秋收時節,活動也得以順利舉辦。節目由雲門舞集《十三聲》加上新生代創作歌手9m88,一宣布就造成轟動。
池上鄉張堯城鄉長在開幕記者會上說這「十三聲」是七情加六慾的生命之歌,在純樸的池上金黃稻田,用最原始的肢體與五感展現出來。台東的氣候時晴時雨,每一次的秋收都是一次難忘的祭典,也讓池上的金黃稻田在這一期一會的最美時節,更有人情味。
從《十三聲》談起心中的那座城
鄭宗龍在演出前夕特別接受VERSE專訪,分享和製作人陳鎮川在確定合作後的討論,對於表演形式和想像自己並未有太多限制,而二度擔任藝術節節目製作的陳鎮川,面對國際級的雲門舞集作品,心中更是充滿忐忑,但兩人很快就對演出如何解構與融會有了共識,陳鎮川也提出了聲音富有磁性和自由張力的9m88 作為共創歌手人選,期待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
鄭宗龍認為走出劇場的《十三聲》,應該可以更開放、更自由,從不同的環境元素中去蒐集肢體、聲音的不同語彙,再透過演出者的肢體轉譯,組合成一片屬於在地的身體風景。
對於台東這座城市,鄭宗龍回憶起自己一次在巡迴演出後,帶著疲累不堪的自己恍惚地來到池上、Check-in了一間民宿大通舖,一睡就是三天。「是在這裡我才能終於好好休息,找回了我和自己身體與感知的關係。」對於在台北長大的鄭宗龍而言,或山或水都是他不可或缺的精神避難所,台東也在多年的往返、寄宿之下,成為他精神委靡之際心中首選的秘密基地。
後疫情時代的藝術與日常
疫情不僅重創表演藝術生態,也影響了每一個人的生活日常。在台東的鄭宗龍看上去有著滿滿的自在與朝氣,好像一個回家的遊子。從舞者到藝術總監,再到一個蒐集故事的創作者,鄭宗龍說,疫情爆發至今,從不覺得世界被按下暫停鍵,相反地,他感受到的是世界被強迫加速,除了要去適應有了新的制約的生活型態,更要發展良好的自我約束力、學習和疫情共存。
而這樣的「加速」,也讓需要留白、大量時間和自己相處的他開始思考:「表演藝術是不是真的需要在『現場』?」人與空間之間,除了舞台和觀眾席之外,或許還能有更多元、更開放的關係可以去和觀眾對話,而這也是本次帶著 《十三聲》重返池上,他所希望能展開更多討論的。
跨域共創已然是表演藝術近年來的發展趨勢,未來的創作主流勢必會結合更多科技、綜合性的表演型態,去因應後疫情時代的展演關係和數位時代下的觀眾。身為創作者,鄭宗龍在每一次的跨域嘗試、跨界合作都得到許多的靈感和刺激,雖然少了和自己之間創作思考的蒸餾過程,但也透過不同宇宙的碰撞、建構出一個不同的全新世界,也更加專注在自己的肢體語言。
帶著舞者們走一趟台東池上、投入大地之母的懷抱之中,鄭宗龍期待能夠繼續將作品帶出劇場,透過藝術節的形式向大自然還禮,不僅是秋收時節的一份感恩,也是他對台東長年以來的珍惜,而他也深信,文化藝術的搬演絕對能夠帶動地方創生,台灣還有更多的美麗角落,在等著我們去探尋。
|線上演出|雲門十三聲在池上──2021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購票請按此)
播出時間:
2021.11.27(六)14:30-16:30
2021.11.28(日)14:30-16:30
原文網址:https://www.verse.com.tw/article/Chishang-arts-festival